文:梁艳艳 图:梁艳艳 统稿:王艾芝
18年前,与梁先生的一次同框
照片上有我,照片上有你吗?
1999年,本文作者与“自然之友”在陕西榆林植树留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总是慢慢变得模糊不清。
我高中是在北京八中上的,与“自然之友”第一次接触是在1999年的班级毕业旅行,那一次我们跟随“自然之友”去陕西榆林植树。那次旅行中全班同学都很开心难忘,我对于“自然之友”则只有名字的概念,至于“自然之友”是做什么的,我那时并没有太多的关心。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们北京八中的老师里有“自然之友”会员吧,因此我们才有了与“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以及自然之友们同框留影的缘分。
那一场在人大的讲座
后来,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由于那次高中旅行的印象,1999年12月,我听说“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要来人大做讲座,就积极地参加了这次讲座。讲座上,梁从诫先生给我们讲了有关拯救藏羚羊免遭盗猎的故事,还讲了“自然之友”反对修建三 峡大 坝的努力。
那晚之后,我跟“自然之友”这个最早的民间环保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且工工整整地手写了“自然之友”会员申请书,成为了一名“自然之友”会员,此后开始参与“自然之友”登山、环保宣传、环保游等活动。
在2000年初,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对环保问题感兴趣。
我不仅参加过“自然之友”的活动,还参与过“藏羚网”、“绿色大学生论坛”,去南苑麋鹿苑走访等环保活动。在环保领域里,“自然之友”的会员仿佛无处不在,总能遇到。各种环保活动也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氛围,因为大家都共同揣着一个青山绿水的梦想。
2001年夏天,我又一次跟随“自然之友”重返陕西榆林环保游,并在1999年那次树立起的“自然之友”植树纪念碑前合影,我们一起高举“自然之友”旗帜。那个年代,人们都很简单纯朴,“自然之友”小伙伴们不仅谈自然环保话题,也会聊生活中的烦恼,很多知心朋友都是在那段岁月里结识的,有一些现在已经成长为中国环保界的中坚力量。
2001年夏环保游中高举“自然之友”旗帜,右侧为已故知名环保人士康大虎先生。了解他的故事,请点这里:纪念我们的朋友大虎
2001年夏在陕西榆林“自然之友”植树纪念碑前留影
送别梁先生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先生的离世对我触动很大,我去世纪坛医院去送了梁先生最后一程。
当时我觉得梁先生78岁的生命真的太短了,尤其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而言,真的太短了。当我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看到梁先生疲惫消瘦的遗容时,我刹那间明白了像梁先生这样的环保人士一生中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只有跟梁从诫师长亲身接触,你才能看得懂敬一丹写的《梁从诫: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文章中的辛酸与坚持。
我一直珍藏着这份在梁从诫先生告别仪式上带回的折页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梁从诫师长“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教诲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在那个单纯朴素年代与师长亲密接触的经历,让我内心深刻相信大自然并不是“无告”的。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她是我们的朋友,就活在我们身边。作为自然之友的会员,我总是会心疼这个朋友所遭受到的一切,我会非常自觉地想去保护她,想去为她说话。
环保已经成为了自然之友会员这一群体的意识与习惯。在滚滚的消费洪流来临时,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自然之友”在消费时总是会想想会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在生活中总是会去选择低消耗的方式,我们会限制不必要的消费,我们会不情愿去叫外卖,因为我们不想愧对于大自然。这也是我们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2017年10月30日 于艳律轩
编者的话:梁艳艳女士是一位律师,也是不懈求学的人类学者。十八年来,她一直是自然之友多个项目和活动的“铁杆”志愿者。今年3月,在得知绿孔雀的危险处境后,她毫不犹豫加入了绿孔雀保护,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在各种场合为绿孔雀奔走呼号。像她这样的自然之友,还有很多。认识更多自然之友,请回复 “会员风采”
本期编辑:雪花
网站迁移:青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