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同时也是自然之友的28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自然之友组织了云上观影活动,通过影片《梁从诫》,带我们了解了自然之友的创立初心和创办历史,了解了自然之友的创立者——梁从诫先生的故事。
我有幸得知此次活动消息,作为一名观影者完整地参与了本次活动。现在,我想以最诚挚的敬意记录下本次活动,把我的体会讲给大家听。
图1:梁从诫先生
活动开始,自然之友邀请嘉宾康雪老师为我们分享她自己的经历。康雪老师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自然之友常务理事,多次专访梁从诫先生和自然之友的重要活动,用话筒记录着珍贵的历史时刻。从她的分享中,我们了解到从前中国人民环境意识的匮乏和自然之友创立的背景,也通过一些照片真实地感受了当年梁先生在自然之友的工作。
图2:康雪老师与梁从诫先生一起植树
图3:2003年6月5日,梁从诫先生与自然之友
随后,康雪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民间环保十年路”的节目录音,这个节目是在自然之友成立十年之际康雪老师对梁先生的采访记录,录音中梁先生谈到自己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对自然之友十年成果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之友使命变化的理解。
之后,我们正式进入了观影环节,大家准备好电脑、手机,开始静静地观看影片《梁从诫》。
当今社会,环保理念可以说已深入人心,从垃圾分类到各种环保公益志愿再到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无处不体现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我们很难想象,在梁先生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环境意识是怎样的。
图4:文革时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
图5:曲格平,《只有一个地球》中文版序,1997年10月
那时,人们意识不到工厂污染破坏上下游生态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还以吃到野生动物为荣,然而调查显示,当时我国60%河流已经被污染,儿童的奶制品已有农药残留。同时,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工业发展的污染问题不断涌现。莱茵河污染事件、印度农药污染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造成了血的代价。但普通公众对此一无所知。
图6:莱茵河污染
图7: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梁先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它也涉及公共政策、人的社会行为、利益关系等各种社会因素;环境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位公民的责任。怀着这样“唤醒公众环境意识”的初心与使命,梁从诫先生在28年前的今天,199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那年,梁先生62岁,他在花甲之年投身环境保护。别人说这是一项艰难又没有尽头的事业,但梁先生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
图8:梁从诫先生在政协的讲话
梁先生的明智在于他未雨绸缪的洞察力。在经济初步发展的中国,环境问题似乎并未明显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得不到理解和重视。但是,若环境问题发生、我们付出惨痛代价之时再去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岂不为时已晚,只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梁先生需要从意识上唤醒13亿群众、在绝望中唤醒希望,可想而知会面临多大的阻碍、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影片接着讲述了自然之友参与的唤醒公众的三个历史事件。
事件一
保护滇金丝猴
1995年,云南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要砍伐1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但如果这样,森林里的200只滇金丝猴将永远失去自己的家园。施工公路已修到森林,金丝猴危在旦夕。梁从诫收到群众的求援信后,立即联系各大媒体,并通过政协引起中央的重视。中央立即做出批示,要保护森林和珍惜动物,并每年给予德钦县财政拨款300万。
这是第一次自下而上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功案例,本应是一次值得庆贺的环保成就,但周边的贫困地区从中看到的却是商机。砍伐森林还能得到财政拨款,于是他们纷纷拿起斧头效仿。梁从诫先生愤怒了,但接着他又无奈了,他再次意识到,“唤醒”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多么的艰难。
图9:梁从诫先生与滇金丝猴
事件二
保护藏羚羊
1998年,梁先生又了解到关于藏羚羊的惊人的消息。当时欧洲人非常爱用藏羚羊毛皮制成的皮衣,于是,捕杀藏羚羊和非法贸易活动盛行,这造成了藏羚羊数目锐减,从1990年的100万只下降到仅剩7.5万只。梁先生致信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打击藏羚羊国际非法贸易,支持保护藏羚羊的藏民,做出了许多努力。
图10: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回信
图11:邀请西藏野牦牛队队长扎巴多杰到北京演讲
图12:在野牦牛队仓库看收缴的藏羚羊皮
图13:归途为藏羚羊保护撰写的文章
事件三
守护天然净土——额尔古纳
2003年,内蒙古额尔古纳市长钱瑞霞来到北京自然之友,找到梁从诫先生,向他咨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钱瑞霞说,自己是额尔古纳的女儿,不能看着这片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因此拒绝了许多开发商的开矿项目。但她也为城市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深深忧虑着。
图14 额尔古纳湿地
图15,16:额尔古纳家庭旅游业
梁先生给予了钱市长一种发展理念,他说很多人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但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性格,城市发展不一定都得走同一个路子。这使钱瑞霞收获到极大的启发。
梁从诫为额尔古纳请来了媒体、专家、政府官员,为额尔古纳带来了资金和政策,他不求一分回报,为额尔古纳辛勤工作了三四年。最终,额尔古纳做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决定,直到今天,额尔古纳发展了经济,保护了环境,保住了资源,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图17:采访钱瑞霞女士
自然之友几十年的努力,真正“唤醒”了国人的环保意识,将绿色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心中。在谈到自然之友十多年的成就和使命的转变时,梁先生仍然居安思危,他认识到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起来了,但思想与行动还存在距离,没有将环保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梁先生自己身体力行着环保理念,外出用餐自带餐具、家庭生活一水多用,绿色出行,节约资源,自己的一辆老式自行车一直在使用。在别人眼里,这些行为十分古怪,而他却毫不在意这些眼光,始终坚持着自己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
梁从诫先生为人低调,若你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便会对他的行为的思想来源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梁从诫先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戊戌变法时,祖父梁启超为唤醒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而奔走呼号;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为唤醒国人对中国古建筑的重视与保护奉献一生;而他自己,为唤醒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宵衣旰食,不辞劳苦。祖孙三代,做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唤醒”;祖孙三代,拥有着同样的品质,那就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强烈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梁从诫先生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送来了充满希望的“四月天”,他在唤醒国民环境意识的努力与成就不亚于当代任何一位陨落的科学巨匠。
观影结束,大家在微信群中热烈讨论和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或为梁先生的热忱之心感动,或为我国未来的环保事业慷慨发声,或骄傲地分享着自己的环保习惯。感受到大家对环保事业的热情,我的心中也充满感动与欣慰。
图18:观影结束的热烈讨论
活动最后,我们一起“云”上为自然之友唱响了生日歌,庆祝自然之友的28岁生日,同时也献上对世界环境日的赞歌。
梁先生虽然逝世,但他点亮的马灯永不熄灭,指引着后人前行的方向。如今,社会上的环保NGO组织越来越多,环境政策、法律、理论越来越完善,学习环境专业、投身环保事业的人越来越多,环境国际合作越来越紧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上升到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之友有了更多的支持,能做的也越来越多。2020年3月20日,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发起的全国首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 “云南绿孔雀”案一审胜诉。七年的努力,保住了中华绿孔雀的栖息地,保住了这一珍惜的自然尤物。自然之友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环保行动;聘请专业人士,形成项目团队,从法律、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环境行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落实环境项目;开展环境教育,发起环境募捐……
我常常会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是一对多么难以协调的矛盾。过上体面、便捷的生活是人类天然的需求,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却是我们需要主动培养,自我约束的。而且,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荟萃,时尚、音乐、电子、科技、娱乐、消费、建设,似乎资源需求无处不在,诱惑和欲望无处不有。我们不做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不能盲目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行为。让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性消费,珍惜资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为自己每一个环保行动点赞!
希望大家关注自然之友,加入自然之友的行动,为祖国甚至世界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文/杨歆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