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涌泉牌人生说明书
文、图 | 周明辉
2010年10月28日,自然之友创始会长梁从诫先生在北京逝世。今天是梁先生逝世15周年的纪念日。

资深志愿者艾松老师用刺绳给梁先生做的肖像
梁从诫先生是自然之友的创始会长,也是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开拓者。“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梁先生的行动一直给予我们力量,推动着我们在环保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梁先生已离开我们15年了,今天我们想请你一起来读读这封来自自然之友志愿者的“回忆录”,跟随作者周明辉回到25年前他和梁先生以及自然之友结缘的那一天;也希望新一代“绿色新芽”通过这篇“回忆录”更了解梁先生与自然之友的故事,真实感受绿色环保精神薪火如何代代相传。
周明辉
2000年起先后加入自然之友在武汉、广州、深圳的志愿者小组
现任自然之友深圳小组志愿者、工委
“在自然之友,遇到的不仅有自然,还有自然的朋友。”
2000年的春天,我当时在武汉读书。偶然间我在上网时看到了梁从诫先生获得“麦格赛赛奖”的新闻,继而了解到梁先生和自然之友的故事。
我给自然之友北京办公室写了一封电邮,很快收到了回信。根据建议,我联系上了武汉小组。
从此,自然之友进入了我的生活。
自然之友的口号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而其中一位用一生实践这句的便是口号的提出者: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
很多人认识梁先生是从其家族开始的,对他的印象是“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2000年时候的一部爆火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更是让人们对这家人格外关注,梁先生在中国文化书院和自然之友创办者的身份,反而很少人注意。梁先生曾说,一开始他也比较无奈,后来也坦然接受了,能够利用这层身份去推动自然之友发展,也是好事。
2000年底我曾在北京见过梁先生。2002年我硕士毕业,来到广州工作;2003年1月17日,梁从诫会长和杨东平副会长来广州参加活动,自然之友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志愿者们参加会见,我有了一次和梁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当时,刚来到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工业三废污染、北方冬季雾霾、藏羚羊盗猎、横断山区天然林采伐,这些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时时出现在新闻端。记得当时我问了梁先生:“凭借自然之友的努力,能否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
稍作沉默以后,梁先生告诉我:“仅仅通过自然之友的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趋势。然而,我们依然要尽力去做,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真正的勇气。梁先生的祖父梁启超先生悲情于戊戌变法,父亲梁思成悲情于北京城墙和古建筑保护,他自己同样也悲情于中国环境保护。梁先生曾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说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那就是信念:要有社会责任感。”
自然之友由梁从诫、杨东平、王力雄、梁晓燕四位共同发起并推动其行动,这正是梁先生说的社会责任感,因为环境保护不能没有民间声音。也许正是这种屡败屡战的家国情怀,越来越多的人聚拢到梁先生身边。
没想到,那是我和梁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三年后,梁先生骑车时遇到车祸,身体和神志逐渐变差。2010年10月,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梁先生的骨灰一部分洒在他曾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另一部分则以树葬的形式,埋在北京十三陵的一株树下,真正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很多人以为《人间四月天》是一首爱情诗,其实,这首诗是1932年梁从诫刚出生,他的母亲林徽因写给他的。

梁从诫先生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大江东去,斯人千古,不变的,只是年年春风,吹拂起这人间的四月天。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关注自然之友的有普通市民,也有社会知名人士。2010年10月,梁先生去世后,深圳小组主办了梁先生的追思会。包括大学教授、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各界人士约三十位与会。他们都是被梁先生和他家族的精神感召,都是梁先生精神的追随者。

2010年11月,梁从诫先生深圳追思会
2023年底,深圳小组年会,我把珍藏的有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三位创始人亲笔签名的《自然之友五周年文集》送给了深圳小组负责人高有平老师。他没有把这本书私藏,而是扫描成电子版,成立自然之友读书会,每周由志愿者带领大家线上阅读;他曾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遇自然》;2024年底,他的第二本书《我与自然之友》又印刷成册,分发给朋友们阅读。
做环保公益,真的有意义吗?周末组织一群中小学生捡捡垃圾,或者教孩子认识一下野生动植物,就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这真的不是一小群人的自娱自乐?虽在自然之友多年,我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和二十年前相比,中国的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改变。国土森林覆盖率更高了,城乡人居环境更好了,北方冬季能见到更多蓝天了,连黄河水都开始变清了。环保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我很清楚,环境的改变,紧紧依靠草根民间组织是不够的,还要依托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推动。
我小时候(1980年代初)在北方农村,上山打柴是小伙伴们的日常,野外稍大的枝荆都被砍下做烧柴,山上光秃秃。后来经济渐好,大家开始买煤烧(所以冬天有雾霾);再后来,改成了液化气。没有人去打柴,山上植被郁郁葱葱,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能拿出更多的力量用于环境提升,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科技进步也在客观上助力环境改变。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同时,洗衣粉从有磷变无磷,空调从有氟变无氟,汽油不再含铅,不断降低的成本使光能风能发电有利可图、快速发展。理性经济力量,可以让对环保问题并不关心的人,也能做出有利环保的选择。
同时,和草根组织的微弱声音相比,政府的推动力量要强大得多。天然林禁伐、长江十年禁渔、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方位保护自然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府层面强有力政策推动,是环境全方位改善的最强大力量。
那么,是不是草根环保组织不重要呢?恰恰相反,非常重要。草根环保组织的角色,主要是“吹哨人”和“启蒙者”。
在环保领域,NGO走在最前沿。尽管环保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在当初环境问题严重时,最早呼吁重视环保的,恰恰是草根民间环保组织。政府并不能及时觉察到所有环境问题,普通公民能力又有限,就需要民间组织对环境问题及时觉察,担当“吹哨人”角色。从最开始的藏羚羊盗猎、原始森林砍伐案,到近几年,土地工业污染、绿孔雀栖息地破坏等环境公益诉讼,自然之友一直在为无告的大自然呼喊发声、推动环保事件进入公众视野,进而影响高层政策制定乃至法律修订。
同时,在青少年环保教育中担当“启蒙者”角色,也一直是自然之友持续在做的事情。从最早的环保教育“羚羊车”、绿色希望行动,到现在各地方志愿者小组的蒲公英绿色行动。包括自然之友在内的无数草根民间环保组织,一直在吹起改变未来的阵阵轻风。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不经意间寄出的一封电邮,竟然延续了这么多年的缘分。
周明辉参加志愿者小组活动
👇
◀ 左右滑动浏览 ▶
从左至右为:
图1:2000年底,武汉小组参加湖北电视台环保访谈节目(右一为周明辉)
图2:2004年3月12日,自然之友广州小组在中山开展植树活动(右二为周明辉)
图3:2009年3月,自然之友深圳小组聚会(右三为周明辉)
图4:2017年,自然之友深圳小组工委及召集人改选(第二排右起第三位为周明辉)
/ 结语 /
今年是我做自然之友志愿者的第25年了。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吗?我想会的。就像梁从诫先生回答我的那句话:“做自然之‘友’,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对我来说,这还不仅仅是责任。在自然之友,这里有我的朋友,有我喜欢的事情,也有我的快乐。也许有一天,像曾经无数朋友的相聚一样,我们也会在路上不期而遇。
周明辉
写于2024/2025年初
*以上文字摘自《一封电邮让我与自然之友结缘25年,还将继续同行》,有删节,请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原文
从自然之友早期至今,
我们已累计拥有月捐人6000余位,
感谢每位朋友每月的陪伴和支持,
这份面对不确定未来时难得的“确定”,
是我们坚持前行、推动真实改变的莫大动力,
激励着我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扫描下方图中二维码加入自然之友月捐,
为环境、为无告的大自然,
为了内心更美好的目标,
也为了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今天,感谢你为梁先生的期待再增添自己的一份力!











